新華社長春10月20日電(記者司曉帥、邵美琦)深秋時節,松遼大地上一片金黃,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玉米、大豆、水稻等農作物進入大面積收割期。今年,該縣推廣保護性耕作“梨樹模式”面積達285萬畝,不僅使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持續深入,更為糧食作物高產穩產助力,呈現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。
在梨樹縣青堆子村,一臺臺農機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隆隆作響,收割、摘穗、剝皮一次性完成。農機走過后,玉米地會留下一層厚厚的秸稈碎片。
過去,農民種一季玉米,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,珍貴的黑土地會變薄?!艾F在用這種給黑土地‘蓋被子’的方式,可以保護黑土層不被風蝕或水蝕,秸稈腐爛后還能有效增加腐殖質,起到肥沃土壤的作用?!兵P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說。
農機在梨樹縣一處農田進行秋收作業(10月15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
地處世界“黃金玉米帶”的梨樹縣在保護性耕作上不斷發展,“在保護中利用、在利用中保護”讓秋收場景充滿了喜悅。土壤肥力高,農民們也敢更大膽地嘗試新品種,增加種植密度。
“今年我們合作社經營15000畝玉米,采取的全部是保護性耕作的‘梨樹模式’,預計我們每畝的產量能達到接近2000斤。密植又上來了,穗位又多了,籽粒又飽滿,高產沒問題?!表n鳳香說。
不僅如此,智能化農機的廣泛應用讓農民們省時省力,在梨樹縣孤家子鎮勝豐家庭農場,多臺大型智能化農機聯合作業。玉米、水稻應收盡收,“豐”景如畫。
多年來,梨樹縣持續完善基層技術服務體系,全縣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.4%。孤家子鎮勝豐家庭農場生產主管劉彥杰指著大片的農田,說:“今年我們合作社種植玉米300畝、水稻800畝,總體產量預計是玉米在60萬斤,水稻是90至100萬斤,較往年增產6萬斤,是個豐收年?!?/p>
與此同時,梨樹縣還探索推廣適合機械化生產的“米豆間作”種植模式。該縣今年大豆、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1000公頃,分布在12個鄉鎮。
農田里,大豆專用收割機和玉米收割機同時作業,兩種作物聯合收割互不影響。當地電力部門也派出多支服務隊,保障農民和農企在秋收用電高峰期安全用電。
“我們出動了100多人次的共產黨員服務隊,行走在田間地頭和糧食加工企業之間,對企業進行隱患排查,對秋收供電提供24小時不間斷保障,助力增產增收?!眹W四平供電公司孤家子供電所黨支部書記吳紅臣說。
機械化收割助力梨樹縣秋收工作(10月15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
梨樹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延成介紹,今年梨樹縣糧食播種面積372.3萬畝,比2022年增加0.24萬畝,其中玉米339.1萬畝、水稻14.45萬畝、大豆11萬畝,其他糧食作物7.75萬畝。目前,全縣秋收工作已接近尾聲。